财政部的人士日前表示,长债再次搁浅之后,官方将转向中短期的国债,第三季就将安排一定数量的一年期以下品种。分析师指出,20年期长债一推再推,再次暴露了国债赤字管理的弊端——这一模式下,国债发行计划与法律文本有同等效力;如果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要追加或削减国债,政府无权自行调整,要上报人大常委会审批。
当前国债跌势未改,在市场对利率预期仍然模糊的情况下,其流动性已经呆滞,如期发行20年长债不是流标,就是使发行成本急增。深圳商业银行的一位交易员表示,银行间债券市场对一年期以上的国债几乎没有需求,更别说20年期的长期债了。
他表示,7年期跨市场国债的发行利率高达4.89%,20年国债达不到5.5%,就很可能流标。但这样的利率水平对财政部来说,成本太高了。武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也指出,第三季如果市况仍不好转,财政部可能还要延后发行,甚至不排除像去年一样,转向发行成本较低的凭证式国债。
现行的国债赤字管理模式下,一方面,长债发行成本很高,只能使国债品种短期化;同时,又要考虑未来几年的还本付息压力,短债规模不能太大,难怪财政部要发愁了。
对此,中央国债登记公司的人士指出,应尽快出台国债余额管理办法,以解决国债限额管理下的发行困境。当前,多数国家都采用国债余额管理的方式,它能及时、客观、准确地反映任一时点国债规模大小。2001年,财政部就已经向国务院提交了实施国债余额管理的建议报告,但迄今仍无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