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      站点地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简介 >> 出版物 >> 管理评论 | 战略管理 | 组织与流程 | 其它
 
[第236期]公司治理模式最新发展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启示
九华点评:九华咨询对于组织的研究,在很多方面是涉及公司治理的,如何平衡投资者、经理人、债权人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这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都成了热点和难点。本期九华管理评论中既介绍了公司治理模式的最新发展又和大家分享了九华咨询师对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关系的研究成果。
 
 公司治理模式最新发展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启示
许永斌
 
 
摘要:公司治理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比较评价了历史形成的四种典型公司治理模式,分析展望了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公司治理  利益相关者  民营企业 
 
公司治理是指两权分离下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系统。公司治理问题随着公司制的出现而产生,但真正引起国际社会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背景原因主要有:(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司间竞争加剧,公司随时面临着被并购重组的威胁,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成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2)由于代理人激励机制、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导致公司财务丑闻、倒闭事件不断出现,促使人们对现行公司治理机制产生了怀疑,开始重新思考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公司治理的典型模式
    最基本的公司治理模式是以美国、英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外部人模式”和以日本、德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内部人模式”。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公司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尽相同,即使在一个国家内,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公司类型中往往多种模式并存。目前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1.英美“外部人”模式。主要特征是:(1)公司股权高度分散,资本主要由分布广泛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拥有;(2)它是基于市场的系统,主要依赖资本市场作为影响公司行为的手段,强调股东“用脚投票”的机制;(3)它是基于法律法规的系统,法律明显支持股东享有控制公司的权利,明确董事会和管理层对股东所负的义务,并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4)它是基于信息披露的系统,通过精心制定的规则保证投资者取得充分可靠的信息;(5)在经理激励机制方面主要实行股票期权制,由于评价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标准是股票分红率,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向个人股东倾斜。
    在基于市场的治理模式中,由于所有权较为分散,投资者很难影响经营者,因此,投资者一般并不特别关心公司治理,投资者约束经营者的主要方式是购买或出售公司股票。如果公司忽视投资者利益,投资者可以卖掉股票作回应;而股票价格的下降会使公司直接面临被竞争对手并购的风险。
2.日德“内部人”模式。主要特征是:(1)公司所有权和股权相对集中,并由与公司有着长期稳定关系的确定的内部人团体控制。通常以银行为中心,公司融资方式通常表现为对银行贷款的高度依赖和高的资产负债率;(2)公司之间交叉持股。在基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中,常通过互持股票实现重要的股东核心,并通常与诸如互相担保、降低非控制性投资等手段组合运用。其中,股东协议是常用的方式,它可实现虽然单个股东仅拥有全部资产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群股东采取一致行为对公司的控制;(3)严格的股东监控机制。由于股权的相对集中,形成银行和相互持股公司对管理层进行长期的内在监控。另外,在组织结构上同时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包括工会代表的监事会行使监控和监督的职能。
    这一模式在不同国家侧重有所不同,德国是典型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治理系统;法国常见的是通过与公司所有者有着较为稳定关系的合作方互持股份保持对公司的控制;在日本,更多的是通过工业集团、银行、客户和供应商的联合实现对公司的控制。这一模式由于股权相对集中,管理层内大股东控制并常采用终身雇佣制和按年功序列提升制激励管理层,因此,外部经理人市场对管理层的约束力不大。这一模式也被形容为“相机性治理”模式(Ta  Kahiro Yasui ,2004),即在通常情况下,董事会享有相对很高的自治权,但在公司处于危机的时候,董事会就要服从主银行的外部控制。
    3.家族控制模式。这是一种特殊的“内部人”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一方面,许多经济领域的创业型家族及其联盟通常广泛地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实施事实上的控制;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司外部融资主要来自由国家主导的银行贷款,国家对经济干预的作用较明显。该模式的显著优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降低了公司代理成本,并且稳定的所有权、高的收入再投资度和长期义务关系促成了经济发展初期的高速成长。韩国、意大利等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典型国家,另外,东南亚许多国家也有类似特征。
    在家族控制模式中,家族企业内部一个最重要的隐含义务就是成员之间相互担保银行贷款,公司股权由家族控制,主要经营决策权由一小部分家族相关人员非正式地做出。尽管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但银行系统主要由国家控制,政府在信贷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因此,政府不得不对银行提供一种暗含的担保。政府和银行间的不良关系是政府导向经济发展的产物(Chong Nam等,2004)。另外,在该模式下,一般具有不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较高的产业进入壁垒,国家通常的举措是安排失败公司之间的合并或者接管失败公司。
    4.内部人控制模式。这一模式首先由日本学者青木昌彦(1995)首先提出,主要是针对前苏联各国、东欧、中国等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国家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内部人不持有公司股份,不是公司法律上的所有者,然而却拥有该企业事实上的控制权,这种现实与制度的缺陷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并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所有者缺位,而在这种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内部人往往利用所拥有的控制权侵占国有资产(张维迎,1999)。
针对内部人控制现象,简单照搬上述任何一种模式都可能无济于事,青木昌彦认为应建立一种对企业监控的特殊外部机制,构造一个基于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来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并通过引入股权等激励机制,来扩大内部人与所有人利益的一致性。
二、公司治理模式实务与理论的最新发展
上述四类公司治理模式是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借鉴他国经验,实行经济开放已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全球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共同价值和标准的认同;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公司能方便地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货商;政策和法律的制订者越来越多地将地区和全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等等。所有这些变化促进了各国公司治理标准的国际化趋同。这些趋同已从以下公司治理结构利益关联方的角色变化中表现出来:
    从家族和大股东层面看,内部人系统国家开始出现解除对外部投资者设置的障碍;而在外部人系统国家中则出现紧密控制型企业。如德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英、美机构投资者控制的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开始较大幅度上升;日本、法国公司间的互持股份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变化,其占整个市场的比例已从早期的60%下降到目前的不到20%。而在美国,许多大型的高科技公司则开始意识到创立者与集中控制模式的有利之处,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却采用了紧密型控制的所有权形式和控制机制。
    从公司管理者与股东的关系层面看,也出现类似的趋同趋势。在外部人系统国家中,过去股东对付管理混乱、股权分散的公司的唯一办法是退出;现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充分的信息披露,股东行为的趋势是行使发言权而不是选择退出。而在内部人系统国家中,过去由于集中的所有权形式,对管理层的激励主要来自终身雇佣制和按年功序列提升制;而现在公司内部职业生涯的作用正在减弱,外部经理市场的作用不断上升,并开始实施基于绩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管理者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剩余利益。
    从金融机构层面看,市场的发展迫使许多类型的金融机构调整其治理活动,追求其最理想的规模和产品组合。在内部人系统国家中的银行开始显示出许多基于市场的外部人系统的特征。如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银行对大公司的持股比重开始下降,大公司监事会中的银行代表也相应地减少,主要几家大的私人银行开始调整发展战略,不再强调与公司关系的稳定性,而转型成英、美银行类型的投资银行。而在外部人系统国家中,如美国,相当比重的机构投资者(如退休基金)已由过去的单纯“买或卖”型投资者转向关系型投资,并与公司管理当局保持活跃的接触,通过共享公司信息,形成一股促使公司治理状况改善的力量。
    从上述讨论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司治理实务的国际趋同确实在发生,同时也促进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从委托代理理论向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主流的公司治理观点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控制权自然属于股东所有,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克服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并在委托代理模式下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新兴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公司所有权是包括股东、经营者、债权人、雇员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的,公司应尽可能地照顾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股东只是利益相关者中的一员。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治理的广泛参与,即改单边治理为共同治理。(2)从分散所有权结构到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的发展。主流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是分散的所有权结构,强调构建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制度安排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以资本市场、并购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等非制度市场安排为主要内容的外部治理机制,新兴的最优所有权结构理论认为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和控制机制更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集中已经取代了分散而成为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要特征。并且,管理者已经成为所在公司的主要股东,所有权与控制权在很大程度上出现趋同。因此,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是大股东治理,研究目标是克服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实现所有投资者收益的最大化。
三、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不仅跟国内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法律法规制度及文化传统等宏观环境密切相关,也跟特定企业的特征及其成长发展需要等微观制度环境有关。因此,在思考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时应立足中国实际,充分考虑企业所面临的宏微观经济文化环境及其自身发展需要进行理性的模式选择。
    中国民营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实行家族式治理,在企业控制权上表现为保守型、封闭式的权力结构限。所有权高度集中,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表现为家族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制衡。家族企业在创办阶段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聚集创办企业所需的人、财、物资源,并利用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及其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建立共同的利益目标,产品专业化强,管理结构简单,生产经营决策迅速,由于公司由所有者自己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大大降低了公司的代理成本,管理层的激励问题也不突出。
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原始积累,和90年代的品牌、信誉、管理、组织经营,已开始进入规模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阶段,初创发展阶段家族式管理的优势不再适应持续发展的要求。家族制的内部组织结构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1)基于家族融资的家族产权制制约了企业资本的扩张,日益难以满足企业规模发展的资本需求;(2)家族成员对产权和最高权力的垄断阻碍了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进入决策层,不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任高素质的智力成本;(3)家长式的“人治”管理方式带来了管理决策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制度,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4)家族产权对外清晰对内模糊的现象易导致内部分配的不合理,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决策科学化要求的结果是对传统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重新改造。根据现阶段我国所处的政治、经济、市场和文化环境,笔者认为,处于规模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目前可采用基于家族控股的委托代理和关键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
    1.基于家族控股。控股是指公司股本结构中某股东占绝对控制(51%以上)地位;或虽不占绝对控制地位,但相对于其他股东比例很高(一般20%以上)。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私人控股地位,在我国现有制度、文化框架和信任机制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其不存在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现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将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限制管理层私人利益行为的发生。即使在美国,从家族持股到少数人持股到分散持股(通过增发新股和并购交易等),股权分散也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阶段;并且,正如上文所说的,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由公司的创业者进行集中控制的模式。
    2.基于家族控股的委托代理。管理专业化要求具有管理、技术等专业知识的人来管理公司,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从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管理模式的转变。与所有者虚置的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和所有者近似虚置的西方股权高度分散上市公司委托代理关系比较,家族控股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更直接、更有效,相互监督只有在控股股东治理条件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控制股东对自身利益的主观追求导致了代理成本减少的客观结果。
    3.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所谓关键利益相关者一般指向公司投入了专用性资产而须通过直接途径处理与公司的关系、参与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过程的利益相关者。它与通过市场、法规限制等间接途径与公司关系、不参与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非关键利益相关者相对(杨瑞龙,2001)。笔者认为,公司制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应是关键利益相关者,即与公司共存亡的个人或组织,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民营企业要实现关键利益相关者治理,首先要实现产权清晰(包括家族成员之间)和产权的可交易;并通过资本联合、控股、参股等形式集合个别股本,实现公司产权多元化和经营的集团化;同时,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分享来留住人才。这种共同治理结构体现在吸收管理者、债权人、员工进董事会和监事会。

 
参考文献
[1]Jense, M. and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
[2]Takahiro Yasui,日本的公司治理,载胡鞍钢主编《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2004,第214页
[3]Chong Nam,韩国的公司治理,载胡鞍钢主编《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2004,第277页
[4]青木昌彦,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Gregory  Jackson,德国的公司治理与就业,载胡鞍钢主编《公司治理中外比较》,新华出版社,2004,第361页
[7]杨瑞龙,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第85页
[8]Coffee,“The future as history: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conferenc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working paper, the center for Law and Economic Studies of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1998
[9]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Vishny,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June 1997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The New Developmental Trend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 And The Suggestion To Chinese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Abstrac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one of the issues that the governments pay most attention to in the marketing economy. This paper has a brief observation and study on the background from which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rose, has made a comparative comment on the four typic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s formed in the history and analyses the expected developmental trend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Finally the author expresses his point of view on the op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 for the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stakeholders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关闭]
 
 
  • 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理论框架研...
    摘要: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流程变革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对业务流程的冲击以及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内涵,建立了一个初步的电子商务流程变革的理论框架,以...
    查看详细>>  
     
  • 建立基于企业信息平台的系统规...
    摘要:企业在实施再造项目时要特别注重其流程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没有系统、规范的流程,再完美的战略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而没有信息平台作为支撑,企业所设计的系统、规范的流程也就成了无源之...
    查看详细>>  
     
  • 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原因...
    摘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企业慈善捐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捐赠力度小、过于分散、缺乏主动性与计划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体制、慈善组织和企业自身四个方面得到...
    查看详细>>  
     
  • [第252期]电子商务流程再...
    九华点评:毫无疑问,我们早已走进了互联网时代。虽然单纯的网络公司依然面临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虽然Web2.0的概念正在被理性认识,但无可否认,IT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和企业的行...
    查看详细>>  
     
  • [第251期]战略管理:重组...
    九华点评:如何使战略落实为行动,如何使战略规划有效地得到执行,是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之所以成为永恒的热点,一方面反映了实务界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保障战略实施,另一方面也印证了...
    查看详细>>  
     
  • [第250期]中外企业捐赠模...
    九华点评: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企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企业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企业捐赠不仅仅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
    查看详细>>  
     
Copyright @2008 上海九华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06019937号   技术支持:上海维程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