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大港,上海2003年集装箱吞吐量较上年增长31%,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然而,上海港的高速发展却受到超负荷使用、水深不足、周边国际港口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制约。
现在,正在建设中的洋山港将为上海提供约50个深水泊位,并具有年吞吐约2000万标准箱的能力。中国政府已经表示将围绕洋山港建设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此举将大大提高上海港的竞争能力。但洋山港也有其软肋。有没有那么多货物来“喂”给如此巨大的港口?上海和香港、新加坡不同,其主要集装箱源来自长江流域,而非国际中转。然而,中国的省际贸易壁垒甚至超过了欧盟成员国之间或美国和加拿大之间。一是因为现行考核体系使各地方政府只关心自己的GDP增长,从而造成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二是因为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分割而不相容的政策体系,使企业难以建立区域性战略,从而阻碍了地区性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货物的流通。此外,周边港口的竞争也不容忽视。竞争不仅来自远东其他的枢纽港,还包括宁波等国内港口。如果没有巨大箱量的集中,洋山港将难以取得重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