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一周》周刊2月15日一期文章]题:企业精英的失败
精明能干、踌躇满志的企业管理者走上重要岗位但最后归于失败,这样的事情已不新鲜。相反,看起来逊色一点的人担负同样的工作却能做得很好,类似的例子也不少。
即便受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即便头脑敏锐、充满创意和灵感,也不见得一定能在工作上获得成功。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悉尼•芬克尔斯坦为搞清到底是哪些因素给企业管理者带来成功,耗时6年,对全美51家企业的197位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走向失败的企业家们有其共同点,即都是智力超常的人,有天赋、有魅力。他们是时常出现在《财富》、《福布斯》、《经济学家》这些世界知名期刊封面上的男男女女,他们是企业管理的楷模,但都因犯了大错而到头来摔个粉身碎骨。
芬克尔斯坦在他的《睿智的老总为何会失败》一书中将企业管理者的失败归结为他们的7种习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种习惯正是企业界所津津乐道的。
1、把自己同企业紧紧相连,模糊了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间的区别。
这样的管理者把企业的竞争对手视为自己的私敌,认为凡是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就能给企业带来好处。他们要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私有帝国”,满足自己事业上的野心。这样的人并不把权力看成为顾客和股东服务的途径,而是满足自己利益的工具,即使有时会损害到他人利益也在所不惜。企业总裁个人权力最高的要数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克•韦尔奇了,如今人们谈到他都会惊叹于他的高额养老金。这类长时间被视作企业界标志性人物的经理人,一旦爆出什么不光彩的事便会为公众所不齿。
2、完善的演说家,极其注重个人形象。
这类人总是花很多时间到处发表演讲,经常在电视上抛头露面,鸡尾酒会也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几乎忘了自己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恋人格”,表现为疯狂渴望成名、自诩为企业卓越领袖、梦想着自己的形象出现在财经杂志封面等。对权势的渴望促使这些人一味扩大企业规模,而不是务实地发展。北欧航空公司前总裁简•卡尔松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花巨资购买下酒店连锁集团,还投资于大陆航空公司。事实证明,这一虚荣心驱使下的投资完全没有必要,不久以后,北欧航空公司宣布倒闭。
3、排除异己
这类人想当然地认为管理者的任务便是将自己的理念传播给下属,获得周围人的支持,不能适应自己管理风格的人就得扫地出门。这样的态度决定了持不同观点的人在公司里没有生存空间。实际上,如果要使企业高效运作起来,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让下属们觉得能够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上下级之间能够坦诚对话。否则,企业里就会出现奉承拍马的人,使管理者只能看见歌舞升平,看不到危机、隐患。如此一来,企业就要出大问题。
4、低估困难。
视野狭隘,不能预见困难提早准备应对,或是认为自己做事总不会出错而忽视困难的存在。1988年,雷诺烟草公司向日本市场投放Premier品牌香烟。当时的总裁罗斯•约翰逊深信该产品将大获成功,但日本市场的销售状况正好相反。约翰逊仍然固执地在同年将其投放美国市场。此后Premier的销售额果然一蹶不振,3个月后累计亏损达到10亿美元,该品牌不得不停产。
5、过于相信自己以往的经验。
缺乏必要的胆量进行创新,对顾客的当前需求过于敏感,缺乏预见性。在经营中固执地遵循陈旧不变的商业模式,认为以前行得通的路径在现在和未来依旧好走。表现为固执地把产品投放到早已不复存在的市场里去,或是不分析新情况而只在本企业曾获得成功的领域进行新尝试。
6、以为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日理万机的企业老总没时间从往日经验中提取心得,因此随时可能犯错。由于匆忙中不能理解问题的真正所在,所以往往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而且,精力在疲于应付琐碎小事中消耗,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却不上心。
7、傲慢自大,以为能够应付一切。
如果要看管理者傲慢的个性是如何断送事业辉煌前程的话,《纽约时报》前任执行总编豪厄尔•雷恩斯是再好不过的例子。雷恩斯只在这个位子上呆了21个月便不得不下台,最近几年来没有人比他跌得更快更惨。该报记者杰森•布莱尔制造假新闻案件曝光后,没有人提醒作为上司的雷恩斯要提防祸从天降,因为大家都知道,默契恩斯总是认为自己的做事方式才是惟一正确的。合格的经理人懂得如何寻求来自各方面的合作,对待批评和建议虚心诚恳,知道各人有不同观点是很自然的事。企业内部的不同观点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细小的问题,以防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