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货币运行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流动资金泛滥。以首季末总体流动资金分析为例,根据粗略统计2004年为10,711亿元,2005年为9,939亿元,2006年为19,225亿元。2005年首季末总体流动资金按年减少8.4%,但2006年首季末却按年增加了9,286亿元,增加幅度高达93.4%。在2006年首季按年多增的9,286亿元中,贷款增加只占45.6%,其余来自商业票据等直接融资。除了以迅速上升的贸易盈余显示有外部失衡之外,投资和消费的走势差异也导致内部失衡有加剧的趋势。2006年首季商品零售总额增长有12.8%,已算是非常旺盛,但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长达到27.6%,这种不平衡局面,在某个时候或者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从目前情况来看,明确抑制过剩的流动资金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宏观货币政策的基调。1、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体现了紧缩流动资金的宣示效应;由于贷款利率的上限已经放开,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已经高于基准利率,央行4月28日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实际上主要还是表现为央行对于紧缩流动资金的宣示效应,对于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有限。2、适当加快汇率改革,乃是化解流动资金泛滥问题的有效途径。汇率灵活性的提高会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振内需,优化产业结构。3、应该有更为进取的扩大内需政策配合。如果不能从结构调整上扩大内需,通过汇率等政策工具的调节能力无疑效力有限。4、应当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流动资金过剩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具体表现。在这样大的格局之下,解决中国的流动资金过剩问题,不仅需要依靠自身的内部调整,还需要通过寻求合作,通过国际货币合作和协调机制的建立来完成。
|